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四處走走 + 戲院影城 - 臺北市萬華區 - 萬華戲院舊址/艋舺公園 2004

四處走走 + 戲院影城 - 臺北市萬華區 - 萬華戲院舊址/艋舺公園 2004



艋舺公園外觀。作者自行拍攝,2024年11月20日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20鄰西園路一段145號

樓層:1F/B4
 
樓高:9.24m

開工日期:1999年03月16日/民國88年03月16日

門牌初編:2004年04月15日/民國93年04月15日

竣工日期:2004年05月17日/民國93年05月17日

發照日期:2004年07月30日/民國93年07月30日
 
建照字號:87建字第0361號
 
使照字號:93使字第0264號

地號:臺北市萬華區龍山段二小段127、127-1、131~133、131-1~131-3、133-4、140-3、140-4等11筆地號

(原臺北市萬華區龍山段二小段127等45筆地號)

地目:公園用地

基地面積:13305.88㎡(約4025.03坪)
 
總樓地板面積:38250.45㎡(約11570.76坪)
 
構造:SRC鋼骨鋼筋混凝土

投資興建: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務處

營造:偉銓營造有限公司

建築師:羅墀璜/羅墀璜建築師事務所

艋舺公園位於龍山寺前,四面臨路,夾在西園路、廣州街、和平西路三段、和平西路三段109巷、廣州街152巷之間;在日治時期為新富町、龍山寺町這一塊公園是整個萬華的核心地帶,南來北往的遊客、轉乘客,以及在地居民和各種百工百業,支撐起整個萬華的運作,說是萬華的心臟一點也不為過。


龍山寺前的艋舺公園也是淡蘭古道起點。作者自行拍攝,2024年11月20日

而要說起這座公園,就要從清代開始說起。在清代修築龍山寺時,為了讓龍山寺風水更好,因此同時現在艋舺公園的位置修築了龍山寺池;在當時龍山寺就是清代艋舺最醒目的地標,甚至被視為淡蘭古道的起點。時光到了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區改正計畫中,位於龍山寺池的位置被劃入臺北第12號公園,這也是艋舺公園最早的雛型。這個編號制度也影響到之後臺北市區的都市計畫,今日名聞遐邇的大安森林公園,在日治時期臺北都市計畫中就是第七號公園,也因此到現在還有人稱該公園為七號公園。


1907年的艋舺公園和龍山寺。截取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市區改正全圖,作者再以此截圖加以繪製,2024年12月01日

1927年,龍山寺前的12號公園用地開闢,命名為龍山公園,但範圍僅今日公園用地北側;推測原因恐怕和當時用地南側已經被諸多民宅店家佔據徵收不易有關。當時的用地南側已經有不少因為龍山寺而發達的店家,如今日拆遷一樣,要用地上的既有住戶和店家拆遷,確實非易事;而這一等就等多久呢?先讓不知道的讀者猜一下,賣個關子往下看。而這一大塊未徵收的民宅和店家中,最有名的應屬東南角的艋舺戲園。


1932年的艋舺公園和龍山寺。截取自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作者再以此截圖加以繪製,2024年12月01日

艋舺戲園啟用於1919年,是當時艋舺地區的第一座戲院,當初規劃可容納一千多人的座位,三層樓的空間和外觀彰顯其氣勢;由於在隔年日本將艋舺改名為萬華,因此戲園也跟著改名為萬華戲園;但老一輩的還是會稱艋舺戲園,或是萬華劇院、萬華劇場等名。從日治到戰後,一直都是艋舺戲園的全盛時期,只有二戰時受到一點影響;但北邊的龍山寺影響可就比較大。

1930年代末期世界進入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且龍山寺因為遭到盟軍誤擊而毀壞;龍山公園本身未受到影響,但也因為戰後百廢待舉,龍山寺前開始出現許多移動攤販;當時的國民政府來台也顧不得這麼多,龍山公園在維持一段時間後,仍擋不住附近攤販日益增加的需求,在經濟發展優先的大前提下,於1968年將公園改造成第一代的龍山商場,龍山公園走入歷史。這時候的龍山寺周圍可說是戰後的高峰期,夜夜笙歌好不熱鬧。而上面提到的萬華戲園也在戰後改名為萬華戲院,延續日治時期的風光,繼續在龍山寺提供娛樂給大眾。

不過197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和平西路進行拓寬工程,萬華戲院被迫失去一部分範圍,也因此轉變成了普通的兩廳戲院,生意大不如前;而1980年代東區開始興起,商圈和人流逐漸向東移動,龍山寺周圍逐漸沒落;再加上當時臺北市政府在1980年代後期決定興建捷運,順勢重啟日治時期未完成的十二號公園,最終於1993年全面清拆公園上的所有住戶、店家,當然也包含萬華戲院。1993年底,萬華戲院跟著周圍店家一起走入歷史;多數原有的店家遷移到了萬華車站前臨時商場。

公園上的舊有建築物拆除後,先讓臺北市捷運局興建捷運,之後才在這基礎上開始興建公園,其地下層設有第二代龍山商場;整體工程於2004年完工,公園命名為艋舺公園,且這座公園特別的是在龍山寺前,用噴水池重現了清代的美人照鏡;小邊拍攝時剛好拍到噴水池跟著音樂跳舞,相當特別。至於原本在萬華車站前臨時商場的攤販店家,多數也遷回了重建後的龍山商場,並串連捷運站、商場、公園,變成一個連在一起的觀光動線。而公園東南側是龍山商場的入口,正是當年萬華戲院的舊址。


重建後的龍山商場在艋舺公園內東南角;入口處和小編所腳踏的地方即為萬華戲院舊址。作者自行拍攝,2024年11月20日

公園從2004年完工以來也經過了20年,雖然讓龍山寺前重見天日,但部分設施20年來也逐漸老化;加上這裡長期被遊民佔據,形成了另類的文化地景。臺北市政府為了讓這裡改善此情況,決定在2024年推動改建,將公園內迴廊小幅拆除,且屋頂將大幅改成玻璃樣貌,取代舊有黃色的中式屋頂。不過這也意味著黃色屋頂下的裝飾也將被拆除。


艋舺公園內的鐘。作者自行拍攝,2024年11月20日

剛剛提到的答案也出來了;從公園到商場再到公園,艋舺公園整整花了77年才完成闢建;當年規畫的日本殖民政府官員,應該也沒想到會隔了好幾代後人才讓12號公園完整地呈現。這些都市計畫與現實的落差,反映了民意和施政的拉鋸,也反映了當年各地的樣貌。也期盼未來艋舺公園在改善後能夠比2004年的重建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Dec. 1, 2024)。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Dec. 1, 2024)。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檢自:https://maps.nlsc.gov.tw/T09/mapshow.action?In_type=web#(Dec. 1, 2024)。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檢自:https://luz.tcd.gov.tw/web/(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門牌整合檢索系統。檢自:https://houseno.civil.taipei/myHouseno/(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臺北地政雲。檢自:https://cloud.land.gov.taipei/ImmInfo/InteInfo.aspx(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新舊地建號查詢。檢自:https://w3.land.gov.taipei/LBN(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建築管理工程處,臺北市網際網路執照存根影像查詢系統。檢自:https://img2.gov.taipei/F100/F100.aspx(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地籍套繪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檢自:https://zonemap.udd.gov.taipei/ZoneMapOP(Dec. 1, 2024)。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計畫整合查詢系統。檢自:https://webgis.udd.gov.taipei/upis_v2#(Dec. 1, 2024)。

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艋舺戲園。檢自:http://map.net.tw/theater/item/p7/(Dec. 1, 2024)。

艋舺龍山寺,修築史略。檢自:https://www.lungshan.org.tw/tw/01_2_build.php(Dec. 1, 2024)。

聯合報,艋舺公園改建與無家者共生 新設計打造「台版表參道」(2024年01月30日)。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7743447(Dec. 1, 2024)。

聯合報報時光,日治時期就存在! 從戲園到戲院的老台北地標|萬華戲院。檢自: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7360855(Dec. 1, 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