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新生里12鄰馬偕街6號
樓層:1F
地號: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段533地號(部分)
地目:古蹟保存區
基地面積:1711.34㎡(約1258.42坪)(部分)
基地建蔽率:50%
基地容積率:160%
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文章中提到,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在1872年登陸淡水,開始他的傳教之旅。而身為牙醫的馬偕在臺灣北部地區不僅是傳教,同時也透過行醫,讓北臺灣的居民更能認識和認同長老教會。而馬偕所屬的加拿大長老教會最終於戰後的1951年,與南部的英國長老教會正式合併為今日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馬偕自1872年登陸後,幫人行醫,順勢傳教,就成為他在北臺灣傳教事業快速增長的模式;並不斷循環,透過宣教、傳教,讓更多原本信仰佛道教的臺灣人願意接受基督信仰。馬偕一開始是從自家開始行醫,雖然主力是牙醫,但在當時各種方面的疾病也都接受救治;也因此當地信仰的民眾越來越多。在幾年後馬偕更獲得捐款,於今日馬偕街現址興建滬尾偕醫館,成為北臺灣第一座西醫醫院;而這也成為之後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和基礎。滬尾即淡水原本的地名,有三種來源:一說是東北和西南季風雨到此地即停止;一說是Hobe是指當地原住民房舍;一說是石滬的尾端。
滬尾偕醫館完工於1879年,為一層樓的閩南式平房建築,並結合西洋式的門窗等西洋元素;但相較於旁邊淡水教會教堂的華麗高聳,偕醫館則如一般民房般相對簡單但卻實用。滬尾偕醫館就是由馬偕自己設計,並由當地師傅施作;至今內部仍保留著當時的各種手術工具;門口有兩邊上來的樓梯,這是早期許多西洋式建築常見的樣式。偕醫館落成沒多久,就在這裡發現全世界第一宗肺蛭蟲病例而轟動一時。1901年馬偕在淡水離世,偕醫館暫停了幾年後,長老教會決議搬遷到臺北並改名馬偕紀念醫院;1912年滬尾偕醫館正式卸下了30多年的行醫任務。
在滬尾偕醫館不再行醫後,這裡曾經陸續作為神學校、宿舍、書房,之後售予自己人淡水教會;淡水教會之後拿來做為查經室、圖書室、宿舍,也作為活動空間。1982年偕醫館後方的空地改建為馬偕紀念大樓,前方則直到1998年,內政部鑒於滬尾偕醫館對於臺灣醫療和宗教的貢獻與重要性,將其列為三級古蹟;之後改隸市定古蹟。目前滬尾偕醫館仍保留當時的設施,目前做為對外開放,可參觀的古蹟;有時長老教會也會在此舉辦各種公開活動。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May 1, 2025)。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newtaipei.aspx(May 1, 2025)。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檢自:https://maps.nlsc.gov.tw/T09/mapshow.action?In_type=web(May 1, 2025)。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檢自:https://luz.tcd.gov.tw/web/(May 1, 2025)。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大事年表。檢自:https://www.mackay.org.tw/about-us/timeline(May 1, 2025)。
國家文化資產網,滬尾偕醫館。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829000005(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北市政府建管便民服務資訊網。檢自:https://building-management.publicwork.ntpc.gov.tw/index.jsp(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建築物地籍套繪查詢。檢自:https://building-apply.publicwork.ntpc.gov.tw/geoViewer/geoViewAction.do?infopage=1&pas=I30(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新北市門牌加值應用系統。檢自:https://addr.ris.ntpc.gov.tw/tpcaddr/(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地政局,新北不動產愛連網。檢自:https://i.land.ntpc.gov.tw/webgis/#(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地政局,新北市政府地政局線上查詢系統。檢自:https://www2.land.ntpc.gov.tw/MASP/MASP15_NEW/MASP1501index.jsp(May 1, 2025)。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新北市政府城鄉資訊查詢平台。檢自:https://urban.planning.ntpc.gov.tw/NtpcURInfo/(May 1, 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