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四處走走 - 臺北市士林區 - 天母石濤園 1981

四處走走 - 臺北市士林區 - 天母石濤園 1981


天母石濤園外觀。作者自行拍攝,2025年04月28日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天玉里04鄰天母北路68.70號

(原臺北市士林區天玉里天母三路67.69號)

樓層:11F/B2
 
樓高:32m

開工日期:1979年05月25日/民國68年05月25日
 
門牌初編:1980年12月20日/民國69年12月20日

竣工日期:1980年12月22日/民國69年12月22日
 
發照日期:1981年02月21日/民國70年02月21日

建照字號:68建字第0061號
 
使照字號:70使字第0347號

地號:臺北市士林區天母段三小段6地號

(原臺北市士林區三角埔段三角埔小段192地號)

地目:第三種住宅區

基地面積:2730.56㎡(約825.99坪)
 
總樓地板面積:18717.92㎡(約5662.17坪)
 
構造:RC鋼筋混凝土

基地建蔽率:45%
 
基地容積率:225%

實際建蔽率:62.23%
 
投資興建:住林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造:正良泰營造有限公司

建築師:賴昌壽/賴昌壽建築師事務所、張道治/巨弓建築師事務所

時間回到1978年。當時,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的建築師張哲夫先生,受同為建築師同學沈英標先生之邀,帶著在美國留學和多年任職美國建築師事務所的經歷,決定回到臺灣重新開展自己的建築事業;之後他加入賴昌壽和巨弓組成的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參與設計天母磺溪畔的一塊基地;之後這塊基地命名為天母石濤園。由於他當時才剛回國,尚未取得臺灣建築師執業資格,因此先以美國AIA建築師資格參與設計。

在那個年代臺灣的建築大部分都是走現代主義的4-5層樓的公寓,以及6-12層的華廈、大樓,像方盒子般的大量複製在臺灣各個街道上;一樓普遍是店面,二樓以上則是住家。雖然這樣的模式興建快速、方便,最快滿足了大部分居民的需求,但也讓當時臺灣的建築千篇一律,且缺乏對環境的友善、居住品質的關懷和鄰里之間的營造。也因此,當時的賴昌壽和巨弓組成的建築師事務所團隊,以及參與其中的張哲夫,決心要將美國和過往的經驗帶回來,改變臺灣的建築生態。

完工於1981年的天母石濤園,樓高11層,一共由五棟雙併的大坪數住宅,以及一棟兩層樓的圓頂建築和大面積中庭花園組成。門前的天母北路原本在興建時還叫做天母三路,但完工後先短暫地稱為天母西路;待至天母西路跨越磺溪的路段完工後再改稱為天母北路。而本案所在的天玉里則是由不遠的天玉街命名之,取其天母和玉潮坑各取一字而得名;不過這裡在清代到日治時期為三角埔,直到天母神社才慢慢被天母所取代。


天母石濤園的入口和旁邊的店面。作者自行拍攝,2025年04月28日

天母石濤園不僅是幾位知名建築師在1980年代初期的一次共舞,其在臺灣建築業界的影響力更是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事實上這塊位於天母磺溪畔的基地面積約826坪,其所在的自然環境相當優越,面向陽明山、每天迎來山上吹來的風;流動的磺溪讓這裡生機蓬勃。為了要與當地難得的優質自然環境共存,石濤園放棄了大部分一樓面天母北路的店面設置,僅在社區最北邊設置一間店面,將社區中間的空間以下凹式中庭進行設計;不僅中庭花園依附於地形設計,同時也能讓住戶住在充滿綠意的環境裡;對外,路人第一眼看到的也不是住宅,而是綠意盎然如森林般的社區中庭,達到社區環境也反饋給外部環境友善的目的。這樣的中庭花園在現在的市郊新社區相當常見,但在當時可說是一個巨大的創舉;因為在這之前鮮少有建商會這樣留一塊空地蓋社區大樓。


天母石濤園的中庭花園。作者自行拍攝,2025年04月28日

除了中庭花園外,天母石濤園也規劃大量的公共設施,像是兩層樓圓頂建築內的室內游泳池,以及沿著中庭的一樓設置圖書室、交誼廳等等,這些都是當時臺灣住宅大樓或華廈完全沒有想過的,更遑論大量複製的四到五層樓公寓。中庭花園和公共設施的設置,都是建築團隊希望當時的住戶能夠透過這些公共設施,讓原本逐漸冷漠的都市鄰里關係重新建立。後來這個設計的確有效;社區啟用之後,這些公設的使用率相當地高,不僅住戶之間關係更緊密,也會互相幫助照料孩童和老人;而住戶之間交流密切後,在社區內舉辦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從社區聯誼活動到萬聖節、聖誕節、農曆春節等等節慶都有社區居民交流的身影;而在之後交流甚至已經擴及到了天母石濤園社區之外的鄰居,完全達成了當年設計之初友善鄰里的目的,也進而成為之後臺灣社會推行社區營造和重塑都市鄰里關係的最佳典範。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個以社區為名的石濤園童軍團,也在天母石濤園社區內發跡和茁壯。

由於天母石濤園在當時的建築設計幾乎是徹底顛覆了當時的建築生態,加上其友善環境的特性,因此從落成沒多久就獲得第三屆建築師雜誌金獎;也多次成為建築師同業參觀、交流、學習的對象。而天母石濤園由於坪數偏大,因此住戶幾乎都是知名的專業人士、醫師或企業主居多;而對建築師張哲夫先生而言更是意義重大。雖然不在主要建照掛名,卻是他回到臺灣後實際參與的第一個案子;之後取得了臺灣建築師執業資格並自行開業,在2003年也將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搬回了天母石濤園的圓頂建築內。事實上,本文參考的文獻之一《建築無我:張哲夫/超越型式的追逐》,就是由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出版;其2017年出版時所登記的地址就正好在本社區內,在此由衷感謝。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May 1, 2025)。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May 1, 2025)。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檢自:https://maps.nlsc.gov.tw/T09/mapshow.action?In_type=web#(May 1, 2025)。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檢自:https://luz.tcd.gov.tw/web/(May 1, 2025)。

張哲夫(2017)。建築無我:張哲夫/超越型式的追逐。臺北: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門牌整合檢索系統。檢自:https://houseno.civil.taipei/myHouseno/(May 1, 2025)。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臺北地政雲。檢自:https://cloud.land.gov.taipei/ImmInfo/InteInfo.aspx(May 1, 2025)。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新舊地建號查詢。檢自:https://w3.land.gov.taipei/LBN(May 1, 2025)。

臺北市政府建築管理工程處,臺北市網際網路執照存根影像查詢系統。檢自:https://img2.gov.taipei/F100/F100.aspx(May 1, 2025)。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地籍套繪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檢自:https://zonemap.udd.gov.taipei/ZoneMapOP(May 1, 2025)。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計畫整合查詢系統。檢自:https://webgis.udd.gov.taipei/upis_v2#(May 1, 2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